2010年4月4日

兒童節快樂~~成人的教養反思日


今天是4月4日兒童節
屬於每一位兒童的節日
而對我們成人來說
也是一個教養反思的日子

根據新聞資料的調查
台灣的生育力越來越低
顯示未來要扛起台灣社會經濟的人口越來越少
相對的這些少數的兒童所面對的資源也越來越豐富
承擔的關愛也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關愛
可以是愛
也可以是礙
端看大人們如何去看待
新聞事件一再告訴我們
在愛與礙中
成年人的態度拿捏是非常重要的

慈濟證嚴上人曾說:
對孩子的擔憂與掛慮,就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無形的負擔與咀咒,彼此感受到的多屬壓力與負面的情緒;能放心與放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信賴與肯定,是一種無形的祝福與期許,有助於孩子信心的建立,也是正向引導與鼓舞的功能。

我想
上人要說明的是適度的保護,而非過度的擔憂與介入。

就像學騎腳踏車
有些孩子肢體動作發育快、勇於冒險,成人只需要在旁輕輕扶持、甚至口頭鼓勵,孩子就可以自行從每一次的失敗中學會。
有些孩子反應慢、個性內向,需要更多的鼓勵與陪伴,在失敗中甚至需要大人更多的扶持與安慰,他才能學會。
同一件事情的處理,有些孩子需要成人給予適度的約束;有些孩子自律甚強只要輕輕的提點;有些孩子需要給予示範與練習;有些孩子已經能自我融會貫通。
這些不同特質的孩子
會因為父母參與孩子的成長的程度越深,越能了解該給每一個孩子什麼樣不同的幫助,而獲得他人生的不同寶物。

洪蘭教授的這幾篇「給孩子跌倒的機會」「教養孩子是藝術
提供給東方父母更是另一種教養的思維

在教育現場
我們看到許多的直升機父母
時時刻刻盤據在孩子的周圍
深怕一個不小心
孩子就在人生的路上跌了、撞了、受傷了
殊不知
這些輕度的跌倒、受傷、挫折
正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時刻
父母應該要在這重要的時刻中
提供陪伴與引導
而不是伸手介入、清掉他人生路上的小障礙

他永遠學不會如何去面對挫折

養成孩子良好行為的重要因素:不是管教嚴不嚴;而是父母陪伴孩子的程度深不深、方法適不適宜。
人生猶如萬里馬拉松,勝利不屬於健步如飛的運動家,而是屬於腳步永不停歇的人。

兒童節的今天
我們成人應該要想一想
如何讓孩子在我們的陪伴與愛中
學會面對困境與挫折
學會如何不停下腳步
堅持學習、正念的價值觀

未來
我們還得仰靠這群孩子
創造我們的老年生涯
我們都應該仔細再思維
他們要什麼?什麼是重要的?該如何給他們?

期許每一位樹義的孩子
都能夠勇敢的面對挫折、快樂的面對困境、正向的面對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