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0日

課程美學讀書會---教師的視野與想像力


這週閱讀的是
Greene, M.(2000).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 and Social Change.1-6章
本週主持人是溫明麗教授、導讀人是由林逢棋教授所領導的師大博班生團隊、而評論人則是蘇永明教授。非常明星的組合。
林逢棋教授與蘇永明教授在哲學上是國內權威,而我對於溫明麗教授大都僅在於拜讀過她的著作,而未曾受教於她,昨天的讀書會有幸一睹廬山真面目,是這次很棒的收穫,且她的主持及論證功力,有其個人濃烈色彩。

Greene這本書預計三週讀完,書中作者運用許多當代的美國文學作品,進行教學與課程的批判,這個角度對於國內老師是一個非常新的觀點,1-6章的篇幅不長,但是,內容充滿隱喻,需要讀者有極深的美國文學背景才能領略一二,還好在林教授的團隊的導讀下,有了深入淺出的說明,讓我更能理解作者想要闡述的內涵。(相關內容摘敘如下)

這六篇文章內容非常的豐富,雖然星期五晚上學校仍有活動(交通組愛媽聯歡檢討會),且又有低溫特報,但是,還是冒著寒冷,坐上昂貴的高鐵,殺到台北(當然,還是回家去住了免錢的旅店(媽~~~對不起!!原諒女兒的匆匆忙忙),星期六又趕回台中~唉!!我是不孝的女兒)。


還好星期六的台北陽光普照(星期五晚上超冷~星期六白天又超熱~~我又穿了一大堆!!唉~被天氣擺了一道),是一個非常適合餵養心靈的天候。

讀完了這6篇,又想到星期五買的新書"老師的10個對不起"(星期五晚上等待開會的時間裡,一口氣讀完,邊讀邊哭(突然!警衛進來~~讓自己非常不好意思),非常感動),書中的作者就是一個符合Greene的期待的教師,具有想像力、以不同的視野去觀看學生及工作的角色,可見,老師做得到,只是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方法以及能否回憶起當老師前的熱情。

我ㄧ邊寫這篇網誌,一邊反省自己,是否慢慢將自己框死在這個框架上,而太久沒有跳脫了呢??

第一章 尋找脈絡
昨天的討論上對於see is small & see is big有了極多的討論,在周淑卿教授孜孜不倦的閱讀與分享下,大略領略出作者可能想要闡述的是如同相機視角的zoom in & zoom out的情況,意即是教師在觀看事件時,可以從兩個部分去觀看,不要堅持只用一個面向。以成績為例,我們可以zoom out去看全班成績在全學年的位置,了解教師的教學成效;也可以zoom in去觀看某一學生的成績,了解他的個別差異及學習困難。當視野能夠自動伸縮,教師就能夠更具想像力的去理解學生的需要及教學的面向。

第二章 想像力、打破界線,與意料之外
透過美國文學--"抱著藍色吉他的男人"一書,去說明任何的器物都非非只有世俗界定的用法,它可以有模糊、超乎想像的地方,鼓勵教師去相信自己有超越可能的可能,因此作者認為最能激發想像力的教室情境,就是當師生共同合作探索,從各自不同的生活世界中去提供思考的線索時,因此,鼓勵學生對話,不壓迫學生的生活觀點,體會意料之外的意外獲得。

第三張 想像、社群與學校
本章介紹了幾本書"美國夢""大亨小傳""憤怒的葡萄""鍾形曲線"等,透過這先文學作品去批判美國個人主義背後的陰暗以及危機,暗寓教育的過程中應避免形成個人主義,應該是一個社群,讓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非只是人力資源。

第四張 發現一種教學
作者在此章即說明他們當時的年代是一個黑暗的年代,希望老師可以回想互為主體的世界,本章提出了四本書做為四個隱喻:"有毒的雲"--白噪音--隱喻有毒的科技和符號思維方式;"迷宮似的圖書館"--玫瑰之名--隱喻被隱藏的知識;"黑暗世界與圖書館"--黑心---隱喻掌控知識的征服者;"流行病"--瘟疫--隱喻永無止盡的省視自己。再四個隱喻之後提出了三個勸告---1.抗拒是意識覺醒的開始2.建構新的質疑世界的能力3.理解荒謬人類的處境後行動。最後他提出了教師可以在教學生的突破,1.突破自我意識上的限制2.找回真正的知識和客觀性3.回到藝術作品與回憶孩童的知覺模式以尋找真知識4.在人類的結構與符號中開發我們的教學意識5.承認多元實在的世界並擴大自己的邊界。
本章的重點,個人認為教師應該要以多元想像力的觀點,懹學生可以自由揮灑他的們覺知,從中感受多元世界的真實性。

第五章 社會願景與生命之舞
文中作者引用了多篇的文學作者的觀點,去呼應他所要闡述的意涵,包含透過白鯨記作者筆下的船長的角色個性,去說明美國文化中強調個人功利主義的觀點下,存在的陰暗面以及我們在教育改革時,應該將其考量進去。應將教育思考放入改革的內涵中,學生可以以他們的聲音發言,以他們的主動性行動,能認同自身,去選擇自由、公平正義以及對他人關懷的原則。

第六章 童年回憶的刑塑
本書提到非常多的美國文學作品,主要都在說明童年的覺知是我們反思的重要根據。
當我們成長之後應該時時回憶童年時真切的作法,透過這樣的反省與再思,去檢驗自己的學習。

以上是個人簡單的摘錄並參雜個人的短解,非全文作者的意涵,請勿直接引用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