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

課程美學讀書會~~~一和多的分野


今天是課程美學讀書會
最後一次的研讀
這個年度的計畫
即將結束

本週主持人:呂燕卿教授、評論人:蘇永明教授
導讀者仍是由林逢祺教授領軍的博士生團隊
本週進入M.Greene第12-14章

本週的文章是Greene的小結論
可以看見他隱約畫出的藍圖
雖然對於美學如何在課程中實現
在讀書會得現場仍引起諸多討論
但是
經過一年來相關文本的閱讀與撞擊
慢慢對於這個模糊的概念
有了較清晰的描繪

雖然今天被歐老師點名
3月份的研討會要寫篇論文出來
感到一些壓力
(周淑卿教授認為要學蠶寶寶吐絲回饋一下,我擔心自己是毛毛蟲,只會直接化蛹,吐不出一點絲來....)
但是
這樣小小地壓力
對我的學習與成長仍是正面的
我會努力

以下
是我今日三章的總節心得

主要的核心在探討一和多的問題
如何大同小異、如何小同大異
如何同?如何異?
同在哪裡?異在何處?

在教學的現場,我們看到太多的學生帶著許多個人的生命故事走進校門
教師如何從教育的同中去看見學生的異?有如何讓這些個別的異產生生活上最大的同?
去撞擊出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
教師應隨時去聽學生的故事、聽共事者的故事、也傾聽自己的故事。
不強求尋找某一種典型來看待各種變動的事件,因為所謂的典型將會僵化人的視野。

在主流與非主流間形成了一道門,這道門讓許多的學生進不來,也框架了老師的許多視野。
對許多的學生而言
「能擁有令人驕傲的個人史,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
教師應該以多元的舞台去啟發他們不同的能力
為每一位學生創造或是引發他可以引以為傲的個人史

R.S.Peters認為卓越是:「我們將多樣活動加以連結的方式。我們批判思考與辯論....我們富創意地繪畫與烹調,且在我們的道德生活與藝術創作中顯現其完整性。」
因此,教師的責任,不是使用許多的科技設備去營造尖端的教學技巧,而應以引發學生真誠的批判與思辨的能力為卓越的教學表現。
J.Dewey:「自我不是預先設定好的,而是將由連續的抉擇行動所行塑的。」
因此,教師是協助學生在每一次的行動中,做出真誠思辨的抉擇,接受他自己的生命定位以及自我的價值。

我們可以看見現在教學現場上尋求普同的一;以及每一位學生身上獨特的異。如何運用文學或是其他藝術的形式,讓學生看見他人的異、接受生命中多樣化的聲音,最後達成一個普同的『一』的覺察,將是每一位老師應該要有的願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