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在教師與學生間跨界;在行政與教學間跨界;在科學與美學間跨界;在紀錄與反省間跨界---我紀錄教學生活的點滴;也紀錄我學習反省的點滴;與您分享~~蠟燭兩頭燒的點點滴滴......
2010年1月16日
課程美學讀書會~~~有用與無用
本週繼續閱讀M.Greene書的第7-11章
本週主持人是政大馮朝霖教授、評論人是蘇永明教授、導讀人依舊是由林逢祺教授領軍的博士生團隊。
教育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要謙卑,並且勇於嘗試。這樣的觀點看似衝突,實則相互依存。因為對受教者以及知識的謙卑,所以能夠不停的勇於嘗試任何可能性。因此教師應該透過教育讓學生學會:醞釀對話、觸發培力、感受自我存在能力、讚賞與創造、以及共生的智慧。
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發現教師所肩負的可能性是非常的龐大,但也因為有無限可能,因此也就創造無限希望。
第七章 持續探究課程
透過作者自己閱讀"小婦人"一書的自我意識,去說明如何讓文學作品的想像傳遞給學生,讓課程的模式不再只是由上而下,應該有統整及跨學科的其他課程方法。透過"紅字"一書去體會不同性別的角色與立場,從文學作品裡去發現客觀與主觀世界的彼此糾結,將文學當作是一面世界的鏡子,引領學生經歷,運用想像力將斷裂的部份結合起來。
第八章 透過寫作學習
透過Greene的個人寫作經驗,分享何謂寫作?她認為1.寫作是與『我』的概念建構、2.寫作與觀看視野的轉換、3.寫作與生活經驗的關聯、寫作即釋放沉默的行動,因此將寫作與學習之間作一個隱喻的連結,認為寫作即瞭解、對話、生命意義的發覺、行動、學習如何學。
第九章 朝向開放的教學
本章在於批判教育的限制,面對伴隨著政治所給予教育的各種限制,作者認為應該要讓學生自我超越,去思考自己與自己內在的對話讓自己的世界不是二分的,而是能達成in-between(中間人)的方式存在,去發現我們如何能共同發現對抗我們背景的多樣性、共同書寫、更接近彼此存在的現實。藉由差異性的展現,讓意義得以出現。
第十章 藝術與想像
作者從畢卡索哭泣的女人作為一個隱喻,希望教育可以跳脫傳統的英雄式的男性思維(單一標準的精英主義),而讓學生能有免於哭泣與不安的學習環境。這個過程在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作者也提出想像力的三個條件:1.想像力是抗拒的力量;2.是有意識的參與作品、3.與標準化和麻木不仁戰鬥。而藝術教育的作用即在於突破思考的慣性。1.成為發問者和意義創造者;2.藉由繪畫擴大知覺形式;3.藉由藝術引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為一個主動學習的人、整全的人。
第十一章 「本文」與「頁緣」
本章主要在闡述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的關係,所謂的「本文」隱喻主流文化;「頁緣」隱喻非主流文化。作者認為藝術一直被當作是邊緣的文化,但是它卻具有極大的作用:突破僵化、提高敏銳;放空與想像力。主流的聲音如同簾幕一般常常遮蔽我們看見事物真相的樣貌。只有去觀看事物的其他可能性,才能看出事物本來的樣子。因此教師應盡其所能的達到真誠與進行批判,讓學生學會在生活經驗中判斷及符合社群的規範。他認為接觸藝術的態度應該是想像力、認知能力;主動參與;克服被動與僵化、學習關注;盡力閱讀(此指閱讀的各種可能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您好,我是師大的學生,目前就讀一年級,對Greene想做進一步的了解,由於相隔一年多,去年的Greene讀書會的相關電子檔,不知是否可以透過mail的方式轉寄給我,謝謝。
回覆刪除asdf1256.tw@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