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8日

老師接納創意的底線是什麼??

前幾日,參加了一場研習。
會中,講師為了與學員互動,進行了破冰活動,安排了智慧鐵人的遊戲。
規則如下:
材料,目標都很清楚,最重要的是第三點,競賽最高原則:沒有說不可以的,只要不是破壞行為,就都可以。
我知道講師想要什麼?無非就是團隊合作,一起討論、一起解決困難、一起合作完成。
根據題目,應該是要搭一個高塔,把寶特瓶架高,然後想辦法衝出高度。但,我承認我比較反骨,一開始我就決定要走一條非常創(白)意(目)的路。
所以,我就跟組員說:如果我們用竹筷子做一個轎子,然後兩人抬著轎子,轎子上放寶特瓶,這樣,要抬多高就有多高,還可以請兩位最高的組員,直接高舉過頭。
這樣的概念,在組內出現了許多的意見,包含:可是規則說.......?其他組都.......?我們這樣......會不會.........?但,我真的想要試試,這樣的情況下,講師的態度。所以,我還是堅持要這麼做。

果真,講師來到我們這一組,我展示了我們的想法,講師馬上說:你這樣犯規,完全錯誤,沒有分數。
那個當下,我聽到組內一個年輕人,馬上接口說:都是她說要這樣的!
(完全符合我的預期)
之後講師到各組,最後她展示了智慧鐵人賽獲得第一的高度,就是架個基座,放上寶特瓶,瓶上插上高高的竹筷子,然後,得到115公分的第一名。

這件事情,讓我深深地去思考。
1.講師帶著既存的答案走入這個活動裡,符合她的想像的,才屬於這個遊戲的答案。
但,她的第三條不是說沒有說不可以的,就都可以嗎???
原來,那句話是包裝漂亮的話術。
2.組員們已經被規則和辦法牢牢框住,陷入文字的規定與隨眾的安全中,跳不出新的框架。即便只是活動的小小冒險,仍然不敢大步嘗試。
3.社會的評價仍是群體生活動的重要因素,所以犯錯時,會趕忙撇清一切。

「對反抗的反抗,破壞現代藝術作品也可以(被解釋為)是一種藝術。」學生向《韓國先驅報 Korea Herald》透露,他認為 Maurizio Cattelan 本是一位叛逆搞怪的藝術家,所以他也藉惡搞方式來表達他對藝品的觀點。當然這個藝術家也接納這樣的雙向回應。只是社會大眾有太多不同的解讀聲音在裡面。

而我欣賞這位學生的創意與勇氣。

創意很容易被解讀為破壞常規。

又是前幾日,看到波羅的海三小國-拉脫維亞的介紹。
在市區的兩棟樓的左右,各有兩座雕像,
左方是一位教書的老師,

右方高樓上是一位坐著閱讀的學生。

影片中導遊說,在拉脫維亞,大家認為老師就像顧問,老師的任務是要幫助學生爬得更高、成長茁壯,從下面支持學生。

但,在國內,我們普遍認為老師應該要高於學生,老師的答案是統一而標準的。
我們常常說,要充滿創意、要有包容力。但在關鍵時刻,仍會看見我們拋不下的框架。我們也應該不停得自我反思,是不是我們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